蔬食者不吃任何動物肉,如肉類、家禽或魚。 而素食者的飲食更為嚴格,而素食者,只吃植物,不吃任何肉類及動物相關製品,如乳製品、雞蛋、蜂蜜。在台灣因為佛教的關係,許多全素食者也不吃五辛植物,如青蔥、洋蔥、蒜、韭菜、小蒜等。
素食觀念經過長時間已經演化出許多不同類型,人們可能出於各種原因而實踐它們。 其中包括健康、道德、環保主義和宗教。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這兩種飲食之間的差異吧!
什麼是素食?
根據定義,素食是指不吃任何肉類、家禽、野味、魚類、貝類或動物屠宰副產品(如乳製品、雞蛋、蜂蜜)的飲食習慣,在台灣因為佛教的關係,全素者通常也不吃五辛植物,如青蔥、洋蔥、蒜、韭菜、小蒜等。因為五辛植物氣味較重,有嗆味或刺激性,會使人情緒浮躁,無法靜心修行。因此,佛教信徒禁吃五辛植物。
什麼是蔬食?
隨著全球環保意識及健康概念的不斷提升,許多人選擇採用「蔬食」飲食方式來取代以往葷食的飲食習慣,主要是因為「蔬食」是以環保愛地球、健康養生、少吃動物性來源的食物為主要概念,以食用自然新鮮蔬果、穀類、豆類、菇類等植物類食物為主,採用簡單烹調及調味的料理方式,不吃加工製品,以達到健康的飲食控制。
最常見的素食者類型:
。蛋奶素:不吃所有動物肉類,但可以吃乳製品和蛋製品
。奶素:不吃動物肉和蛋,但可以吃乳製品
。蛋素:除了雞蛋之外,不吃所有動物產品
。全素:不吃所有動物和動物衍生產品(如乳製品、雞蛋、蜂蜜),在台灣因為佛教的關係,全素者通常也不吃五辛植物,如青蔥、洋蔥、蒜、韭菜、小蒜等。
。海鮮素(地中海飲食):不吃肉或家禽但吃魚
。鍋邊素(方便素):當需要外食、聚餐時,以吃素為原則,但可接受食物中有混煮到動物食材
怎麼吃才健康?
「吃素」,在過去既有印象裡,代表的是健康、無負擔的飲食方式,但經過營養學家深究後,發現「吃全素」的人,是營養缺乏症、罹患慢性病及癌症的高危險群!
「吃素」是要有「選擇性的吃」、「有智慧的吃」、「有配套的補充」,還要注意選擇「健康的烹調方式」才能「正確吃素」,以下營養師建議「正確吃素」的4個要點,提供參考:
- 「選擇性的吃」
- 選擇新鮮蔬果(水果甜分不要太高)、無汙染的食材來源、無加工及添加物的食材。
- 「有智慧的吃」
- 智慧的廣泛瞭解各種食物所富含的營養,選擇攝取多種營養素,多吃蔬果、全穀類、蛋類、豆類、乳製品、堅果類、藻類海帶等食物,不偏食,確保攝取均衡營養。
- 「健康的烹調方式」
- 選擇以上2.項新鮮食材,採用橄欖油或植物油(選擇安全、好的油品),以低脂、低鈉、低糖、低熱量食物,簡單烹調方式進行料理,例如:川燙、涼拌、少油清炒或淋油拌炒等,搭配低刺激性調味香料,使料理營養均衡又健康。
- 「有配套的補充」
- 基本上,吃素都會缺乏營養素!最重要是,平時飲食要均衡,隨時有配套的補充營養素,健康超前部署,才能吃出健康好活力!